业务专题
血吸虫病防治
碘缺乏病防治
麻风病防治
地方病防治
您当前的位置: 返回首页 >> 业务专题 >> 血吸虫病防治
芜湖市积极开展2024年“世界被忽视热带病日”现场宣传和返乡民工血吸虫病查治活动

2024年1月30日是第5个“世界被忽视热带病日”,宣传主题为“团结、行动、消除”。为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关于开展2024年世界被忽视热带病日宣传活动的通知》(中疾控寄疾便函﹝2024﹞11号)和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关于进一步加强春节期间返乡人员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血防﹝2024﹞3号)要求,芜湖市各县(市、区)积极开展系列宣传和返乡民工血吸虫病查治活动。

各地根据本地热带病流行特点,提前筹划、精心安排,紧紧围绕主题,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针对性强的现场宣传、宣讲活动,让群众“看得到、听得懂、记得住”,提高其防病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此外,结合本地血吸虫病疫情实际和流行特点,各县(市、区)充分发挥乡镇政府、村委会作用,摸清外出已返乡人员情况,集中设点开展返乡人员血吸虫病查治工作,并将现场防治工作与宣教活动联动开展,大力宣传《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和有关血吸虫病、疟疾、麻风病、寄生虫病等热带病相关的防治方针、策略、措施及防治知识,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提高群众主动接受检查和治疗的意识,营造全社会参与疾病防控的良好氛围,巩固消除疟疾、消除麻风病危害防治成果,推进消除血吸虫病防治进程。

【被忽视的热带病】土源性线虫病6连问

01土源性线虫病是什么?

土源性线虫是一类寄生虫,它们的虫卵或者幼虫在土壤等外界环境中发育,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不需要中间宿主。土源性线虫主要包括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由土源性线虫寄生在人体所引起的寄生虫病统称为土源性线虫病。
     02在我国有多少土源性线虫病病人?

根据《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我国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感染率分别为2.62%、1.36%、1.02%和0.33%,推算感染人数分别为1697万、882万、660万和214万。
     03土源性线虫病是怎么得的?

钩虫病主要因赤足下地劳动时皮肤与土壤中的感染期幼虫接触,感染期幼虫经皮肤进入人体,或因生食含有感染期幼虫的不洁蔬菜、瓜果而经口感染。蛔虫病和鞭虫病是因摄入含有蛔虫卵和鞭虫卵的不净饮水和食物所致。蛲虫病主要通过被蛲虫卵污染的手指、食物、文具和衣服等传播,蛲虫卵通过以上途径进入口中,人就会得蛲虫病。

04土源性线虫病有什么危害?

钩虫病可导致皮炎,主要引起贫血,甚至全身水肿和腹水,也可导致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及咳嗽、咳痰、气喘等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智力减退和异嗜症等。蛔虫病和鞭虫病主要引起消化系统症状,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蛔虫重度感染可导致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蛔虫性肠穿孔等并发症。蛲虫病则主要引起肛门等部位瘙痒,导致患儿夜惊、哭闹、烦躁不安等,也可导致湿疹性皮炎和皮肤瘙痒,抓破后可继发感染。
     05土源性线虫病怎么预防?

为了预防土源性线虫病,个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不随地大便;

2.不赤脚下地劳动,不赤手接触田地土壤;

3.饭前便后勤洗手,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

4.不喝生水。

640.png

06怀疑自己得了土源性线虫病怎么办?

如果怀疑自己得了土源性线虫病,请到就近的卫生院等医疗机构进行诊断,通过采集粪便检测里面的土源性线虫虫卵可确诊。确诊后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物。

 

 

【被忽视的热带病】“大肚子病”的元凶竟是它?

01什么是血吸虫病?

1.1 血吸虫病的定义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21种(类)被忽视的热带病之一。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病变为虫卵沉积于肠道和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

1.2 血吸虫的生活史

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和成虫7个阶段,其中尾蚴是侵袭人体阶段,虫卵是主要致病阶段。感染血吸虫的人和动物的粪便或尿液中如含有血吸虫虫卵,排出体外污染淡水就会造成传播。血吸虫虫卵可在水中孵化逸出毛蚴,毛蚴侵入存在于附近的适宜中间宿主淡水螺,并在螺体内发育逸出尾蚴。人畜因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又称“疫水”)而感染。尾蚴侵入人体皮肤后成为童虫,继而发育为成虫并产卵。一些虫卵随粪便或尿液排出体外,继续其寄生虫生命周期,其它虫卵则沉积在人体组织内,引起免疫反应并逐渐损害人体器官。

1.3 血吸虫病的分布

     血吸虫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78个国家和地区,据估计全球约有7.79亿人面临感染风险,约2.37亿人需要接受血吸虫病预防性化疗。目前感染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6种,其分布与其中间宿主螺的分布基本一致(见表1)。

类型

虫种

地理分布

中间宿主

肠道血吸虫病

曼氏血吸虫

非洲、中东、加勒比地区、巴西、委内瑞拉和苏里南

12种双脐螺

日本血吸虫

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湖北钉螺

湄公血吸虫

柬埔寨、老挝

开放新拟钉螺

几内亚血吸虫和相关的间插血吸虫

中部非洲的雨林地带

2种小泡螺

马来血吸虫

马来西亚

2种小罗伯特螺(罗氏螺)

泌尿生殖系统血吸虫病

埃及血吸虫

非洲、中东、科西嘉岛(法属)

18种小泡螺

表1.血吸虫病种类及其地理分布

我国仅流行日本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经过70多年的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效。截至2023年底,12个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已达到消除标准,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均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但由于流行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依然存在,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未发生根本改变,局部地区仍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1.4 日本血吸虫病的传播

 血吸虫病在我国的传播季节主要是在4-11月,其流行和传播必须具备下述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或适宜保虫宿主。

(1)传染源:日本血吸虫除在人体寄生以外,还可以在40多种哺乳动物体内寄生。感染了日本血吸虫,排出粪便中含有血吸虫虫卵的人、家畜和野生动物均是血吸虫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日本血吸虫病主要是通过接触含有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疫水”)传播。人可因生产(插秧、割草、捕捉鱼虾等)或生活(洗衣、洗菜、游泳、戏水等)接触疫水从而感染血吸虫。如果直接引用疫水,尾蚴也能从口腔粘膜钻进体内。尽管牛皮、猪皮很厚,尾蚴也同样能轻而易举地钻进去。

(3)易感人群或适宜保虫宿主:血吸虫的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体内,除人以外的这些脊椎动物被称为保虫宿主。不同种族、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对日本血吸虫均容易感染。长期生活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多次感染过血吸虫的人群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非流行区的人群进入流行区,较本地居民的急性感染发病率更高,病情会更重。

02日本血吸虫病的危害有哪些?

2.1 日本血吸虫病的主要危害

     日本血吸虫病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造成劳动力下降,影响生产、生活,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血吸虫在体内不断产卵,释放毒素,使肝脏、脾脏受到损害,发展到晚期可危及生命。儿童患病后未及时治,可妨碍生长发育,严重的个子矮小,成为侏儒。妇女患病则可影响生育。根据各流行省的相关数据推算,建国初期我国约有1160万血吸虫病患者。

日本血吸虫病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对家畜也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家畜得了日本血吸虫病后出现拉痢、消瘦和生长迟缓,使免疫力下降,若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导致死亡,严重影响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2.2 日本血吸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患者感染的程度、时间、免疫状态、治疗是否及时等不同,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我国现将日本血吸虫病分为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

     急性血吸虫病常发生于短期内接触大量尾蚴且对血吸虫感染无免疫力的初次感染者,亦可发生于再次感染大量尾蚴的慢性甚至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急性血吸虫病的潜伏期与尾蚴感染度和个体差异有关,最短14天,最长84天,平均41.5天。急性期患者有发热、腹痛、腹泻或脓血便、肝脾肿大与压痛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慢性血吸虫病常发生于少量反复感染的流行区居民和偶尔进入流行区感染少量尾蚴的非流行区居民。急性血吸虫病经治疗未愈或未经治疗也会发展为慢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以肝脾肿大或慢性腹泻为主。

晚期血吸虫病是由于反复感染或大量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治疗不及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病理发展过程而来。晚期血吸虫病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为肝硬化、巨脾与腹水等。

03如何防控日本血吸虫病?

3.1 我国防控日本血吸虫病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我国血吸虫病防控先后实施了以消灭钉螺为主、化疗为主以及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23年6月16日,国家疾控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加快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年)》,强调了要完善“党政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指导、统筹推进、综合治理、目标管理”的防治方针,依法防治,联防联控,发动群众,整合各种资源,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我国目前采用“以传染源控制为主、强化重点环境钉螺控制”的综合防治策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防治。开展日本血吸虫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推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主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为切入点:

(1)控制传染源:加强人群传染源查治,重点加强野外作业、水上作业人员等高危人群的筛查,及时规范治疗血吸虫病病人。加强家畜传染源管理,重点强化有螺环境散养家畜的筛查工作,及时规范治疗或处置患病家畜。大力推行有螺环境禁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替代养殖,重点地区淘汰牛羊,减少患病家畜粪便污染环境。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无害化设施建设。结合乡村建设行动,在流行区推进建设卫生厕所、户用沼气和小型沼气工程、水上作业人员集散地无害化公共厕所、船舶粪便收集容器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减少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保护水源,改善用水。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因此应在重点有螺地带和高危环境及时实施药物喷洒、浸杀、泥敷、地膜覆盖等灭螺措施,结合农业、水利、林业等工程改变钉螺孳生环境,控制钉螺扩散,减少钉螺面积,实施综合控制钉螺行动。

(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宣传动员,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血吸虫病防护知识和国家血吸虫病消除政策,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知和关注度,增强居民自我防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参与血吸虫病防控的良好氛围。针对流行区学生、休闲垂钓人员、水上作业和重大工程外来施工人员等重点人群,广泛开展血防知识的健康教育,增强防病意识和技能。加强重点环境风险警示,严禁在疫水中垂钓、游泳、戏水。

3.2 个人如何做才能预防血吸虫病?

(1)人群应避免接触有螺环境中的自然水体。如必须接触,应做好防护,如穿戴胶鞋、手套,涂抹防护药品等。

(2)如果接触过有螺环境或可疑环境中的自然水体,当出现了发热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医院或血防部门进行检查。